学院新闻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新闻动态 >> 正文

人文社会科学学部汉语教育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系列”专题讲座(十二)成功举办

日期:2017-12-24 点击数:36

2017年12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齐元涛教授应邀在教四楼105为学生做了题为“汉字的发展目标”的讲座,这是人文社会科学学部汉语教育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系列”专题的第十二场讲座。

讲座一开始,齐元涛教授就提出“汉字的发展规律是什么”的问题来与同学们互动,引发了大家关于汉字形体结构发展变化的思考,并以“铸”、“畴”、“龘”、“龋”等汉字的古代字形为例,指出了字与字间的层层关联、用已知的构造互相产生关系来构造新字的造字原则。据此,齐教授介绍了汉字字形古今演变的情况,提到了汉字形体古今变化繁多、构造部件由象形为主到音义并重、字体结构由复杂到简单、书写速度由慢到快的特点,但这一切的根本是朝着“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随后,齐元涛教授就汉字系统化的表现以及人们对该系统性的应用两个方面展开了详细的论述。齐教授指出,汉字的系统化主要表现在构造和书写两方面。构造上,随着古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汉字逐渐承载了越来越多的信息,象形结构愈加复杂;出于书写方便的需要,人们又对这些象形结构进行删减,只保留其中足以辨认出所含信息的构造,如“贮”的字形原为“箱中藏贝”的构造,后来因照顾书写逐渐变为左右结构。也正因如此,远古汉字经过不断演化,逐渐由依赖象形转变为依赖声符和义符,这些基础部件按功能互相组合,并使其功能和位置逐渐磨合形成固定搭配。而在如何用可视化手段呈现汉字这一方面,齐教授带领我们回顾了汉语文字从甲骨文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从隶书到草书,又从草书到楷书、行书的发展历程,总结出汉字书写从无笔画到有笔画、从笔画长短与行走路线间无配合到有配合的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齐教授指出,系统性不仅是汉字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对汉字的发展存在制约性。他列举了唐代武则天改字造字、我国最初为化学元素周期表造字的例子,说明全新符号或结构进入系统时,需要符合经济性、常用性等条件,否则将会被汉字系统所排斥,难以存活。由此,齐教授引出了我们在应用汉字系统时需要考虑的问题,用历史上汉字字形的“优选法”,与我国在建国初期推行的一系列盲目减少汉字笔画的简化字政策相对比,说明对于如何规范汉字书写、对于现行汉字系统如何引导其科学发展等问题,我们需要谨慎地对待。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中,同学们与齐老师就“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与汉字书写复杂是否有关”、“汉字不断简化是否能实现拼音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对我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及演变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相信同学们也能从对汉字的使用和思考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Baidu
sogou